• 733阅读
  • 1回复

发表还是发臭----大科学家投稿的尴尬(ZZ)

楼层直达
级别: 教师

       以论文的形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没有得到及时公开发表的科学思想和发现,过后往往得不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有的甚至因此错失了折桂诺贝尔奖的机会。“Publish or perish”(发表还是发臭)这句俗语至今已经在西方社会流行了80年,它既道出了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和不发表的危险性,也反映了以论文论英雄的时代带给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和困境。然而发表论文有时也并非易事,不少大科学家都曾遭遇过投稿的尴尬,但他们的变通能力证明了发表才是硬道理。

        现代科学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人物非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莫属,而他在发表论文方面其实是个幸运者。在20世纪初,德国的《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是国际顶尖的专业期刊,但它对稿件内容和作者身份却非常宽容,其退稿率也相当低,不超过百分之十。这让身在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爱因斯坦得以在该杂志顺利发表包括狭义相对论在内的多篇科学价值极高的学术论文,并因此成就了一位业余天才的专业梦想。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后,爱因斯坦却在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那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退稿尴尬。1936年,爱因斯坦把一篇与助手内森·罗森(Nathan Rosen)合写的题为“引力波存在吗”的论文投到《物理评论》。匿名审稿人详细指出了该论文存在的问题,建议作者在发表之前做必要的修改。爱因斯坦觉得自己被怠慢了,愤怒之余马上写信给该期刊的主编约翰·泰特(John Tate),表示他拒不接受审稿人的意见并决定收回自己的稿件。后来爱因斯坦还是对这篇论文做了些许修改,纠正了几处错误,将它改投到知名度很低的《富兰克林研究所学报》(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并从此再也没有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任何论文。虽然《物理评论》在不经意间得罪并失去了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但主编泰特建立的严格匿名评审程序却保证了它日后成为世界一流的专业期刊。

        1933年底,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基于沃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的中微子假说提出了b衰变的有效理论,这是他对核物理学与粒子物理学的早期发展所做出的诸多重要贡献之一。当时费米把他的论文投给了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却收到了审稿人“有关揣测与现实相距太远”的负面评价。这篇其实离现实很近、含金量极高的论文被《自然》拒绝之后,费米只好将它发表在意大利一家没有多少名气的学术期刊《研究》(La Ricerca Scientifica)上。该论文标志着弱相互作用有效理论的诞生,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物理量就是费米常数,它刻画了强度远小于电磁力的短程弱核力的大小。平心而论,对于任何期刊和任何作者而言,总会有些审稿人不能正确判断某些来稿的重大或潜在科学价值而将它们拒之门外。费米把论文改投《研究》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历史最终证明:发表才是硬道理。

        与费米的变通态度相比,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的博士研究生乔治·茨威格(George Zweig)在投稿方面就有点一根筋了。1964年,年轻的茨威格从加州理工学院来到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开展研究工作。他在CERN完成了一篇80余页的关于强子结构的学术论文,把组成强子并携带分数电荷的基本粒子戏称作“纸牌”(aces),后者其实就是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在同一年提出的“夸克”(quarks)粒子。按照当时的规定,在CERN工作的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把他们的论文优先发表在欧洲的专业期刊,而茨威格却打算把他的研究成果投稿给美国的《物理评论》。在这件事上,茨威格受到了来自CERN高层的强大压力,初出茅庐的他一气之下放弃了发表那篇日后被证明无比重要的论文,错失了一次创造历史的机会。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茨威格当初那篇论文依旧只是CERN的预印本,而他本人也早已离开了粒子物理学术界。倘若茨威格当年及时把自己的“纸牌”想法发表在欧洲物理学会主办的专业期刊上,那么他如今一定是大物理学家了。事实上,他的导师费曼后来曾经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盖尔曼和茨威格,认为他们的夸克模型值得荣获这一最高科学奖项,但最终结果却不了了之。

        作为茨威格的挂名导师之一,盖尔曼在1964年独立地提出了核子是由夸克组成的束缚态的革命性思想。利用夸克的概念,盖尔曼能够解释强子的SU(3)对称性。由于夸克具有非常奇怪的、不易被人接受的分数电荷,行事老辣的盖尔曼并没有把他的论文投给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当时他觉得苛刻的审稿人很可能会找借口拒绝这篇稿子。他宁愿将论文直接投给欧洲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快报》(Physics Letters),因为后者的名气略小,所以审稿门槛也略低。结果盖尔曼的这篇标志着夸克模型正式诞生的短文在《物理快报》顺利发表了,而它也是该期刊所发表的最成功的学术论文之一。虽然盖尔曼荣获196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是由于他率先在粒子物理学中引入了SU(3)对称性,但是对于大众而言他作为夸克之父的名声却无疑更加显赫。历史再一次证明:投稿有技巧,发表才是硬道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0-06

长见识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